在细雨纷飞的清明时节,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一间宁静工作室中,51岁的非遗泥塑传承人王冰鑫正在与泥土展开一场无声的对话,沉醉于手中那块湿润的黄土。这是他与泥度的第30个春秋,庙堂与乡间的灵魂交织,使得他创作的泥塑成为感动时人的丰碑。
自1997年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回乡,王冰鑫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。他做出了一个令亲友震惊的决定:放弃稳定的工作,全身心投入泥塑艺术的创造之中。他的作品,以144尊感动中国的人物形象,生动记载着时代的脉搏与历史的痕迹。
王师傅的艺术作品,无论是戍边战士的坚毅,还是乡村教师温暖的目光,都将普通人的故事升华为不平凡的纪念。他对泥土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艺术创作,仿佛赋予了泥巴灵魂般的存在。“泥巴会呼吸,有筋骨,能替时代记住不该被遗忘的面孔。”王冰鑫用深情的语气表达着对泥塑的热爱和创作背后的责任感。
在创作袁隆平院士的泥塑时,王冰鑫静心关在工作室三天,手中的陶刀不停捏造每个稻穗泥胚。他将那每一粒“泥土稻谷”塑造成饱含思念的弧度,让人感受到泥塑所折射出的深沉情感。这件作品,如今在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中静静伫立,成为比文字更生动的纪念。
走进王师傅的工作室,恍若一时间穿越历史的长河。每一件泥塑作品背后,都是数十次推翻重来的坚持与探索。“泥塑不是简单的临摹,而是要深入人物眼中的光芒。”这种对艺术的钟情和执着,即使在放弃了稳定收入的艰苦日子中,依旧让他不断前行。他的家人起初对他的选择表示担忧,但随着他逐渐用泥塑将无数感动中国的人物形象具象化,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逐渐增强。
2019年,王冰鑫的《丰碑》系列在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上出展,这些粗犷而质朴的泥塑,因其厚重感而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,大家竞相驻足欣赏。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,在清明前夕,当地的中学生们围绕着王师傅带来的泥塑,感受着王继才夫妇在守岛三十载风吹日晒的皱纹时,历史的沉淀与人性的扩展交融在一起,涌动出令人动容的情感。
王冰鑫的泥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,也成为了促进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。工作室与当地文化旅游部门的合作,使得这些凝聚民族记忆的泥塑作品已走进12所中小学以及8个社区展馆,成为孩子们了解历史与文化的生动教材。清明节是缅怀先人、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,而王冰鑫的泥塑选择在这个节日展现,更着重体现了土与人、历史与情感之间深刻的连结。
细雨 润泽着春泥,工作室里陶刀与黄土的碰撞声汇成无声的旋律。王冰鑫正努力将收集到的英模故事揉入泥土之中,“如同先人清明培土祭扫。”在这方寸的空间里,抟土塑魂的创作过程,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王师傅与泥土相融,成就了无数丰碑般的传承与发扬。
这不仅是王冰鑫个人艺术生命的坚守,他更是在用一双灵巧的手,将年代的记忆、时代的人物,通过泥塑艺术的形式,铭刻在我们的心间。每一尊泥塑都是一段故事,一份敬意,以及对人类共同情感的深刻理解。正如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所传递的,王冰鑫用他那份独特的匠心与执着,将每一位英雄的形象化作浑厚的黄土丰碑,让我们在艺术的浸润中,回首历史,铭记现在。ng28平台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